不做“第一”的孩子
深夜“拜访”的铃声
忙完一天教学的琐事,正要合书休息时,一旁电话铃声开始吵闹起来。是孩子家长来电。“喂,陈老师,我是小童妈妈,今天看了孩子的作业,书写很差,我要求他作业一定要做到完美,事事都要完美,但是他最近状态真的很不好,而且还反驳我”不等我开口,小童的妈妈已经向我罗列孩子的数项罪证。我在电话这头只能耐着性子听完这位充满焦虑的母亲向我毫无保留的倾诉。“最让我气愤的是,孩子竟然怒气冲冲地反驳我说:‘为什么你总是要我好,为什么你总是要我争第一,你不知道争做第一会很累吗!你从小没有考过第一,现在你不也活的很好吗’”孩子这句发自内心的大实话,让我心中微微一颤。客观判断,孩子反驳妈妈的话似乎真的没有错,这让我的思维打了一个机灵,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该怎么去应对他的反驳呢?孩子妈妈的诉苦从耳边轻轻飘过,我沉寂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中,“孩子说得也没有错啊,该怎么将他拉入成人的轨道呢?是用家长的权威吗?是用家长的权威吗?”我真的不知道……终于,孩子妈妈讲完了所有问题。电话这头,我轻轻安慰这位焦急却找寻不到方法的母亲,“您别急,明天我找小童好好聊聊好吗”小童的母亲道过谢,挂了电话。明天究竟要找孩子聊什么呢?是直接批评吗?好像不妥。直接讲道理?似乎也不可取,久久沉思,突然,我意识到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发生这种谈不拢的情况的原因是她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我知道明天该怎么做了。
课间共情的谈话
小童在班级是个很有想法也很好动的孩子。我记得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有思想的他曾经当众反驳我,明确表达对我的不满。虽然我会有些生气,但是冷静下来细想,这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到了课间跑步的时间了,远远便看见了小童那肉嘟嘟不失可爱的笑脸。我朝他挥挥手,示意他到我这里来。他的眼睛中闪过一丝忧虑和一丝紧张,我想肯定还有不情愿吧。慢慢悠悠靠近我的他,低下了头。“小童,妈妈昨天打电话给陈老师了,知道为什么吗?”他憋红了脸,显得有点生气,有点不好意思。“小童是不是跟妈妈说自己不要争第一,也不要事事完美?因为这样很累,对吗”沉默许久,他才轻轻点了点头。“其实,陈老师觉得你的想法也不算错,因为想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所以你的想法并不应该得到批评。”他轻轻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有点不相信我会这么讲。“真是个可爱的孩子”我心里默默地想。“其实,陈老师也有懒惰的时候哦,也会觉得事事争第一会很辛苦,很多时候我们即使不争做第一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不是吗?从你的作文中陈老师觉得你是个很爱爸爸妈妈,也很喜欢接触外面世界的孩子,小童肯定想长大以后给爸爸妈妈很好的生活吧”四年级的他已经很懂事,也很有想法了。听了我的问题,他突然笑了笑,鼓起勇气说:“是的,我爸爸喜欢旅游,我想以后带他去旅行”。“是啊,但是陈老师希望小童你以后不仅能带爸爸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也能带爸爸去国外看看。但是这可能需要小童再努力一些。其实,我们不努力可以过得不错,但是,如果我们能再努力一些,或许自己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不是吗?”他没有立刻回应,好像在思考。我想,这孩子可能懂了,又或许没懂,因为,未来的生活对他来说真的太遥远。如果孩子没有懂,那我愿保留他的懵懂,宽容他的困惑,因为我不愿用老师的权威去说教,让孩子臣服于强加给他看似正确的观点。
一点反思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这话一点都没错。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不想做第一的孩子是不是也不是好孩子呢?显然这样说有失精准。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初始阶段,稚嫩的他们也承担了强加于他们的压力。家长的权威让他们被迫认同一些价值观。在我看来,小童的这种想法并不是错误的,也不值得家长去斤斤计较。因为虽然孩子这样想,但是学校里的他仍然带着家长的期望和自己的小目标在不断努力着啊!作为小童的班主任,我想说,我愿意接受孩子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声音,我愿意弯下腰,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多些耐心。作为年轻的班主任,通过这件事,我想,或许教育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不应该期许一次简单的谈话能彻底改变一个孩子,但我愿意不断尝试,等待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去悟一悟,想一想。当然,我并不是要孩子自由地毫无是非观按自己的想法去成长,在教育中,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容忍,让他们自己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多一些共情,或许能收获一份更为喜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