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从生活德育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生活德育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家庭德育目标与生活的脱节、家庭德育的内容偏离生活、家庭德育忽视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几方面问题,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目标,同时家庭德育的内容要基于生活,除此之外要构建家庭德育主体双方的平等关系,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德育,家庭教育
一、生活德育论概述
在短短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充分感受到,孩子教育的背后,我们老师更应该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孩子的素养有着密切联系。纵观日常教学,我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与孩子互动与沟通这一板块上,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引导一些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正确培养孩子这俨然成了我们反思的问题。文章基于生活德育论,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了研究。
新华字典中这样理解“生活”:“指人或生物的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活着”“生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生活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实践中,是能动的、有意识的过程,具有真实性,是现实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其涵盖的方面很广,德育应该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做起,同时德育也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小学阶段的德育主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性。“生活德育”是“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 ①,其主要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目的是美而善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1]
二、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德育目标与生活的脱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渐增强,家庭教育普遍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作为“人”的品德的培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好说,长此以往,这种轻德育重[2]视智育的人才观不断蔓延并扎根。家长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家庭德育的目标逐渐或者已经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能成人,何以成才”,这种缺失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学校和社会来说,都是可怕的。另一方面,在如此人才观和家庭德育目标的催化下,孩子也开始变得冷漠、功利、自私自利、集体荣辱感淡薄。
记得有一次,我让班级孩子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偷偷放在某个容易让妈妈发现的地方,然后希望妈妈有回信。班级有一些孩子的家长有回信,有一些则没有,一问,原来没有回信的妈妈都说有搞这一套或者写信的时间还不如去做两道奥数题,有些家长虽然很感谢孩子,也很感动孩子这种懂得感恩的行为,但临了却加上一句:“宝贝,如果你能好好学习,考好这次期中考试,便是对妈妈最大的感恩。”反过来想,如果孩子没能考好期中考试,那么孩子就不能表达感恩,没有感恩之心吗?家长这种家庭德育目标的偏离,对孩子的德育成长有害无利。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偏离生活
“家庭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德育在生活中进行,家庭德育的内容应贴近生活,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培养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品德。” ②当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作为“人”的独立性以及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以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设计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被家长送去辅导班,参加各种竞赛。家庭德育只是家长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孩子的兴趣被扼杀。这种教育方式脱离了实际的生活,忽视了孩子德育的发展和成长。另一方面,家长只重视正面教育,但是生活中也有一些阴暗面,家长主动忽略和屏蔽,这与现实实际生活差距太远。孩子对生活中或者家长的正面教育发出的质疑往往被家长以其权威所扼杀,这也是造成孩子冷漠和叛逆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一位家长焦急地说,我家孩子昨晚说他不要求事事都好,考全班第一有什么用呢?家长说他很担忧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他不断告诉孩子要追求好,但是在家长的语气中,我能听到似乎他自己也找不到什么能充分让孩子信服的理由。其实这位家长确实没能面对孩子提出的质疑。我为什么要取得第一名,那么累,第二名和第三名不可以吗?因此,当今家庭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除此之外,当今家庭德育不能正确指导孩子将所学辅助实践。家长要求你热爱劳动,助人为乐,但是在实际中,又有多少孩子是这样做的呢?
(三)家庭德育忽视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家长,总会将自己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这就会出现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大包大揽,忽视孩子时间能的培养。许多家长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上的要求。即使是孩子犯了错,家长也出于疼爱,不敢过分斥责。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所有的事父母都可以包办和原谅。这种模式的家庭德育忽略了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种模式下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做事的毅力和对生活真谛的体悟、缺乏感恩之心并且不能体悟父母辈的艰辛。因此,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有着自私自利、缺乏集体荣誉感的性格特点。真正可行的家庭德育应该是言传身教,多抽出实践与孩子互动和沟通,从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点出发,帮助和鼓励孩子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内化。
三、生活德育论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指导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目标
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和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的先决条件。生活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素质高尚的健康生活使得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能过上这种生活。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引导孩子过道德的生活。
要过道德的生活,首先要改变人才观,重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同时也要立足于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处理生活困扰和心理困扰的能力。比如,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多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书本作业等自己整理,这些生活的细节都能帮助孩子在德育方面取得进步。同时也要认识到,德育并不是家长的孤军奋战,学校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学校做好专业引领,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要让孩子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一下志愿者活动,小区送爱心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便能真切的感受到德育并不是口头的说教,而是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和感悟。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基于生活
家庭德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孩子要有爱心、懂得与他人正确交往互动、家长也要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关注孩子要有爱心,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爱护自己。在生活上,孩子能自理的家长不要过多干涉。其次,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爱护环境,明辨是非等方面的意识。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小学的孩子们在明辨是非方面的能力有待指导和提高。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引导孩子怎样拒绝不好的事,接纳和学习好的人或者事。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能关心同学,愿意分享。小学生很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都是因为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过于较真造成的。因此,家长应该寓教与生活点滴,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多余孩子交流和交往。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正确的竞争,多和好的孩子学习,在学习和超越比在即优秀的孩子中不断提高自身。
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班级里的一些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所以有些孩子开始攀比,开始比赛谁能玩好手机游戏。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现阶段不该做的。我在班级强调过很多次,不可以带智能手机到学校来,但是这种现象仍然是由发生,我想,这类文体映在出在家长那里。学校和老师应该设立家长课堂,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三)构建家庭德育主体双方的平等关系
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身上有着家长的权威意识,用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家庭德育的顺利开展,要基于主体双方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正常的家庭中,在孩子面对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困惑时,家长应该弯下腰来,与孩子平和地沟通,帮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当然,现在还有一些重组的家庭。在这种较为特殊的家庭中,首先要从孩子的发展出发,积极主动关心爱护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其次,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不能偏爱过分溺爱,争取做到一碗水端平。通过自己的行动打动孩子。
家长也要积极主动,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与孩子进行不定期的谈话,也可以通过书信,带孩子参加活动,或者和孩子独处的时候与孩子交流,关注好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孩子的内心,家长也能从共情出发,变单向的灌输教育方式为平等的双向交流,让孩子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德育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从教两年,遇到过不少家长,我发现很多文体孩子与其自身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德育要立足生活,树立基于生活的目标,确定基于生活的内容,只有这样,家庭德育这一方阵地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帮助孩子助理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漆仲明 2016 现代家庭德育论方法探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6期
2.田秋香 2012 生活德育论视角下的家庭德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燕 2012 论生活德育之精神气质,《中小学德育》
4.杨金华 2015 生活德育论的理论隐忧与现实困境——对近年来“生活德育热”的冷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第36卷第8期
5.张玉芳 2011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与对策——以苏州S中学为例,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田秋香 2012 生活德育论视角下的家庭德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田秋香 2012 生活德育论视角下的家庭德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