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元讲座心得报告
今年7月,在德育处王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和本校的部分班主任老师一同前往重庆学习。有的从理论的高度,有的从班主任的工作界定,还有的从自己班主任实践的经验来谈,短短几天,受益匪浅。
其中,叶德元老师——一位80后的年轻小伙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就就他报告中的两点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尊重个性,特色活动促进班级发展
我们通常用“叛逆”形容青春期。其实所谓的叛逆,在叶老师看来就是想表达“我和你们不一样”。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但也有很多的缺点,改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他们一个过程,一个修复错误的时间和空间。
叶老时刻提醒自己,学校不是工厂,我们不是在生产零件,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如果一个个性张扬的学生被我们抹杀了个性,变得规规矩矩,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对于学生张扬的个性,很多时候们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找舞台,找空间,找时间,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展示自己。
叶老为班级设计了300多个主题鲜明、持续开展的活动,让孩子们做主角、当主唱。比如,设计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情感表达;通过参与学校艺术节,让学生学会勇敢和团结;通过教师节赠送礼物,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六一”儿童节捐助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通过道歉日活动,让学生学会反思;通过畅想童年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相互理解;甚至把学生带出教室,去骑游、听川剧、野炊、游世博园……每一个周末,他都带着妻子跟孩子们一起度过。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回归自然,教育目的达到了,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
初一艺术节,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台节目。叶老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要参与”。班级节目效果很一般,但在节目结束时,一位学生妈妈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感谢您,这是我女儿长这么大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个舞蹈。”这句话,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班级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都登上舞台,对他们都可能意味深长。
学校举行“好声音”比赛,他挑选了两名内向的、没有演出经验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其他学生都充当“绿叶”,给他俩伴唱。最后,班级在那次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这次活动对两位难得上台的学生、对整个班级,都意义非凡。“给别人机会,成全别人,对拿奖拿到手软的艺体尖子生们来说,是另一种成长和收获。”
叶老认为,教育其实就是爱,就是要用更多更新的方式去爱身边的每个孩子,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被爱的幸福。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停地在创新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爱班、爱同学、爱生活,贯穿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刻。
相对于学习而言,他更在乎孩子在学校3年收获了什么。在他的班级,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午休时,学生偷偷做作业,他会去制止;科任教师占自习课,他也会把教师“赶出”教室;有时,体育课没有上成,他会想办法调一节课来补上。体育课上好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成绩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班级的凝聚力在于认同,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对班级的认同感,让他们觉得在班级中有自己的位置。
二、打造“叶老的窝”,家校沟通无极限
2010 年秋天,叶老开通了班级博客——“叶老的窝”,至今已书写2000多篇班级博客,点击率超过了100万次。
有人佩服他的毅力,他却说:“其实我并不觉得累。每天晚上在灯下写博客,看着一张张照片傻笑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我愿意沟通,家长想看到什么、想关注什么,我都会在博客上呈现。每天的记录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的情况,这是沟通的前提。上万张照片或记录、或表扬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幕幕美好的回忆。我相信这样的坚持赢得的是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叶老刚建立博客时,有很多人反对,觉得这样容易让家长抓住把柄。但他认为认为,有问题是正常的,如何解决是关键。现代社会信息飞速传播,有了问题我们不说,难道别人就看不到吗?我们不建立QQ群,家长自己也会偷偷建立,与其让人不明真相地猜疑,不如我们主动透明地展示。老师、孩子、家长就是一条船上的人,目标是一致的,沟通能让我们更加团结进步,交流能使我们走得更加顺畅。
叶老每天都会在“窝”里报平安,反映孩子们的问题和点滴的进步,展示学校和班级所有的快乐,孩子还没有回家,家长已经对孩子一天的表现了如指掌。所以有的孩子经常问父母怎么什么都知道,家长则得意地笑笑。
通过“小窝”,和家长可以随时互动交流,叶老的勤奋得到家长的肯定,他的烦恼也得到家长的安慰和鼓励。还有很多家长通过博客给他出了不少金点子。通过博客,家长了解了班级,更了解了老师。
曾经有位学生这样对他说:“叶老师,我突然发现你们当老师真可怜,每过一个三年,那群你爱过、抱怨过,惹你生气、逗你开心的孩子就会来一次集体消失。”老师就是这样不计回报,依然坚守。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的情怀从不更改。这种情怀包含的也许是博大的爱,也许是人性中的本能追求,也许是对完美的渴望。因为——心系学生,一切努力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