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研讨?
——三年级组集体校本研修展示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寻找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全面提高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用好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陈锦秀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语文组所有教师全程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三年级组语文老师带着思考在集体备课后,在第九周展示给全校语文老师“习作单元”的教学盛宴。三节课是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的三种不同的课型。
10月29日,贝婧婧老师执教一节单元精读课:三年级第五单元的《搭船的鸟》。贝老师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紧扣“观察”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严谨,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又充满情趣,激情饱满地演绎了一堂精彩的课。
10月30日,陶雯静老师执教一节习作指导课:三年级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陶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打开思路,在总结整理本单元“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从口头表达,再到习作指导。整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月1日莫蓉蓉老师执教习作评价课:《初试身手》的讲评与修改。莫老师的课堂洋溢着童心童趣,依靠深厚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语言,围绕着前两节课的教学收获,做到“教-写-评”合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也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全校语文老师带着研究,带着思考听课,老师们且行且思。
第二部分为交流研讨。课后语文教师利用QQ群进行网络研讨,针对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各抒己见,也提出了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以及独特的见解,真正体现出“研课”氛围,力争将积极影响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针对作文教学王健主任作了精彩点评和指导,他提出教师备课要从单元整体进行关照,建立本单元的教学框架,做到心中有数;也要求老师借助精读课文、例文、交流平台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写作奥秘,这样学生在实际练笔和大习作时才有可能会有意识地尝试运用。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素材积累、语言积累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这次习作研讨活动,不仅磨砺了老师的教学课堂,引领教师们优化教学方法,更为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经过不断地打磨和反思,全体语文教师一定会有更专业的成长!
附,部分教师的提问与解答:
王传云老师问:“初试身手”的小练笔如何与习作相衔接?
程朱丽老师答:从整个体系来看,每个习作单元都有两次写的内容,一个是“初试身手”,一个是“习作”。大多数习作单元的这两个板块,教材都编排了不同的练写内容,因此这两个板块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是小试牛刀,用几句话先写一写;一个是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写的内容相对完整。
不过,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单元的“初试身手”和“习作”之间的关系又有别于其他七个习作单元。在“初试身手”中,教材提出“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在“习作”中,教材提出“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观察单元“初试身手”和“习作”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写不同的观察内容,也可以把“初试身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它从一个几句话的练写拓展成为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习作。也就是说,这两次练写内容是具有相通性的。例如,可以这样拟定两次练写的部分教学目标。初试身手:能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用几句话写下观察所得,和同学交流。习作: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事物,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这种情况下,“初试身手”成为了“习作”前的一次试写,而“习作”成为了在“初试身手”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两次练写的成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初试身手”的基础上,学生“习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清楚了。这是学生对同一个事物进一步细致观察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是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当“初试身手”和“习作”处于这样一种关系定位中时,教师不能把“初试身手”当作练写不成功的靶子。要让学生感受到每次留心观察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感受到每次练写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树立他们写的自信。
程朱丽老师问:精读课文是不是都要教写的方法?习作例文是不是都要学写的方法?老师提炼出来的方法孩子真正能掌握吗?
黄睿老师答: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基本定位出发,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阅读课文的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因此,观察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自然也会让人想到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习。但是,观察单元着力培养的习作要素,与直接指向学生怎么写事、怎么写景、怎么写物、怎么写人、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写、怎么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要素是有所不同的,它本身并不指向写的方法。所以,观察单元的精读课文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习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即首先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从这一理念出发,习作单元“观察”首先要解决的也应该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唤醒、激励和鼓舞:唤醒学生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鼓舞他们不断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单元各栏目的编排中,也不难发现教材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习作例文的课后练习和旁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习作引导学生尝试着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从这样的定位出发,观察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颜色、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陈静老师问: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关键点在哪里?在从阅读走向习作的过程中,如何在围绕核心目标,基于文本的基础上,将二者教学合理并高效地结合?
袁苑老师答:阅读和习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黄睿老师问:习作单元所有的任务都是为完成最后的习作服务的吗?
王瑞老师答:如果我们把习作单元的学习任务局限为最后能完成一篇习作,那习作单元的教学价值就是大打折扣了。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单元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紧密围绕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习作作为单元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现,本身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就观察单元来说,这个单元所有的任务,都应当服务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意识和兴趣这个核心目标,而不是以是否完成最后的习作为标准。
因此,让学生通过习作,通过习作成功感的体验,进一步感受留心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才是本次习作最重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如果把单元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归结为只是完成一篇习作,必然矮化、窄化了单元教学的价值。必须站在为学生更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位习作单元的教学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绽放更大的光彩。
孔红梅老师问:习作单元的文本教学如何贴近孩子的习作生活?
蒋言文老师答:(1)基于儿童视角,改编习作题目。将习作题目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让题目自由起来,给学生提供习作的空间。
(2)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库。学生不断地从教材中汲取养料,并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所谓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把教材中的叙事古诗文连在一起研读《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把教材中的叙事文结合起来《慈母情深》《怀念母亲》……让学生经过比较阅读,亲历阅读过程,获得写作的感性知识。
(3)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变换角色的方式,在习作中融入真我。如教材习作关于写老师的文章,可以转换角色我和老师的故事;我当了一次小老师;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课堂里的故事……
(4)习作教学不应该主讲写作方法,而应该教会学生要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并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让孩子们能够将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更形象和具体地表达出来。